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心象学 栏目:心象知识 日期:2023-02-25 阅读:2350
【核心提示】微生态系统对儿童的影响是交互的、错综复杂的,但家庭因素和教师因素是两个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这两个因素不仅会相互影响,也会影响其他因素。
教育部于2020年和2023年先后颁布了《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23年团中央联合教育部等机构开展“青少年阳光心理工程”。
在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社会团体的推动之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快速、长足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相关的教育措施大多是针对学生本身的,而中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往往与其赖以生存的微生态环境有关,只针对学生本身的措施,收效甚微。根据心象学心理咨询师们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从学生本身入手,而且需要从他们所处的微生态系统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微生态系统是个体最直接接触到的环境
1979年,Bronfenbrenner提出了个体发展的生态模型,认为个体的发展受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并把生态系统分为“微系统”、“中介系统”、“外系统”、“宏系统”和“时序系统”五个层次。微生态系统是个体最直接接触到的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等。
2007年,笔者提出了微生态系统模型(见下图),认为儿童所处的微生态系统因素对其心理发展有重要甚至是关键的影响。一方面,各系统因素(家庭子系统、师生子系统、同伴子系统)会独立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另一方面,各系统因素之间还会形成交互作用(亲师关系、师伴关系、亲伴关系和同伴群体关系),并影响儿童。微生态系统对儿童的影响是交互的、错综复杂的,但家庭因素和教师因素是两个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这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也是最重要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不仅会相互影响,也会影响其他因素。因此,在分析儿童的微生态系统因素时,家庭因素和教师因素是最重要的变量。
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从微生态系统入手
在2005年10月召开的“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上,林崇德教授明确指出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研究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Bronfenbrenner的个体发展的生态模型认为,儿童的心理和行为是人与系统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宏系统到微系统五个层次的系统因素均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微系统是个体最直接接触到的环境,微系统环境与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而宏系统等其他四个层次因素的影响则是间接的影响,不是直接的影响。
从心理辅导的实践来看,微系统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有着直接的影响,从许多存在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儿童身上能看到其父母不当的家庭教育和不良的亲子关系,或者是其教师不当的教育评价和不良的师生关系,或者是其不良的同伴关系和不良的同伴影响,甚至是全方面的不良影响。一般情况下,学生的问题心理与行为通过辅导很快就能产生转变,但如果其原先不良的微生态系统因素没有改变,辅导效果则很难持久,甚至可能会出现逆转。因此,在辅导学生的同时,需要同时调整微生态系统因素,使其对学生形成积极影响,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极心理与行为的产生与固化,消极心理与行为的消退乃至消失。同时,营造良好的微生态系统环境还能有效预防中小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产生,并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相对而言,宏系统(如教育体制、升学制度)等其他系统环境因素是一般的个人难以调整和改变的,而微系统因素则是比较容易影响和改变的。因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并且也可以从微生态系统入手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从微生态系统入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从微生态系统入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以下一些策略和措施。
一是切实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培训,引导家长施加积极的家庭教育影响。
2010年2月26日,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七部委颁布了《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指出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培训。通过教育培训使家长意识到家长应发挥主体作用和影响,确立责任意识,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为子女树立榜样;家庭教育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儿童合理需要与个性;家长应正确理解并运用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避免误解误用一些教育理念,如无规则的民主教育、无原则的赏识教育、无要求的快乐童年等;创设适合儿童成长的必要条件和生活情境,促进儿童自然发展、全面发展、充分发展。
为了提高教育培训效果,教育培训的内容和主题需要精心思考和设计,要根据不同年级和年龄孩子的家长需要设计培训内容,要系列化和科学化。例如,针对孩子入学适应的教育可以设计“孩子学校适应的家庭教育引导”、针对青春叛逆期孩子的教育可以设计“青春叛逆期孩子的教育技巧”、还有“有效沟通,走进孩子内心深处的技巧”、“家庭良好情感氛围的营造,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等。具体的内容和主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形式来决定。
当然,教育培训的形式也很重要并需要拓展,除开家长会外,还可以开展家庭教育论坛、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分享会、家庭教育情景剧表演等。
二是扎实做好教师培训研修工作,科学教育教学,避免“师源性伤害”。
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动机、个性等的影响相当深刻,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心理咨询的实践说明,一些孩子心理与行为问题的产生源于一些教师不当的教育、评价及行为,这些被称作“师源性伤害”。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也不能只依靠少数的几个心理教师,而是需要依靠所有的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他们的教育影响可以渗透在每一天、每一节课,甚至是每时每刻。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国培、省培、市培,尤其是各学校的校本研修,扎实做好教师的培训和研修工作。通过专题讲座、个案研讨、经验交流等研修活动,提高教师们科学教育的意识,使教师们能够研究并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实行个性化的教育、了解并满足每个学生的心理情感需要;进行亲情化的教育、尊重并欣赏每个学生的行为表现;施行激励性的教育、谅解并善待每个学生的错误行为;奉行宽容性的教育,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通过研修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避免出现不当的教育行为,避免“师源性伤害”。
三是有效发挥家校沟通合作机制,亲师共创和谐微生态系统环境。
教师和家长普遍意识到和谐的亲师合作关系有利于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我们应有效运行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等沟通合作的机制和平台,教师和家长有效沟通学生学习情况、身心状况与品行发展;也可以进行亲师之间恰当的情感交流,使教师与家长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群,使家长感受到老师对其孩子的真情关爱及尽心尽责,使教师感受到来自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形成一个密切和谐的亲师合作关系。当然,教师和家长也可以共同努力影响同伴关系等其他的微生态系统因素。只有给学生营造一个具有积极情感氛围的系统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亲师沟通合作机制才能发挥最佳的效能。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