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心象学 栏目:心象资讯 日期:2021-10-10 阅读:2230
日常生活中,人们时常不表达自己的态度,也不总是依其态度行事。原因之一是某些态度的社会认可程度较低,人们担心表达这样的态度或依其行事会违反社会规范、不受欢迎或者损害自己的道德名誉,甚至被视为缺乏道德。
个体是否做出可能损害自己道德名誉的行为,不仅取决于行为本身的道德性,还取决于个体过去的行为。通常,只要人们能够想起以前自己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高尚的行为例子,他们就会觉得可以表达或做出可能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不高尚的、会损害自己道德名誉的态度或行为,这种现象就叫做道德心理许可(moral psychological license)。例如,一个不久前参加了志愿者行动的人,也许会觉得自己有拒绝赈灾捐款的道德心理许可;一个勤勤恳恳工作几十年,为组织、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的领导者,也许会觉得自己有贪腐的道德心理许可。显然,道德心理许可是与法律或规章制度许可不同的一种主观感受。
相同和不同行为领域均存在道德心理许可
在道德心理许可现象里,以前做过的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行为属于给予许可行为,可能做出的有违社会规范的行为属于被许可行为。相同行为领域的道德心理许可是指给予许可行为与被许可行为属于同一领域。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要求白人被试回答“警察职位是更适合白人、黑人还是同等适合?”在完成这一选择任务前,被试需要完成一项雇佣任务,即从4 位求职者中选择1位。在一种条件下,最有资格的那位求职者是黑人,其余的都是白人;在另一种条件下,所有的求职者都是白人。结果显示,在该项任务中有机会雇佣黑人求职者的被试(即前一种实验条件)更有可能作出“警察职位更适合白人”的选择。在此,给予许可行为是在雇佣任务中选择雇佣黑人,被许可行为是作出警察职位更适合白人的选择,二者都属于有关种族歧视的行为领域,故该许可是相同行为领域的道德心理许可。道德心理许可现象还可以发生在不同行为领域。例如,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要求被试在一系列环保产品和便利产品中进行选择,结果选择购买了更多环保产品的被试比购买了更多便利产品的被试更有可能在另外的实验任务中表现出欺骗、偷窃及自私行为。在此,给予许可行为(购买环保产品)与被许可行为(欺骗、偷窃及自私行为)属于不同的行为领域。
道德证书模型认为被许可行为是道德的
道德信誉模型认为,只要个体从过去的良好行为中累积的道德信誉足以抵消或平衡将来的不道德行为所带来的道德债务,不道德的行为就会被自己和他人许可。这可比做一个银行账户,遵守规范相当于存款,违背规范相当于取款,只要有足够的存款来平衡违背规范所造成的债务,就是可以忍受的。换言之,遵守规范所得到的道德信誉抵消了违背规范所带来的名誉损害。而道德证书模型则认为,既往的道德行为让个体可以将后来的模糊不道德行为解释为道德的,以此来提供心理许可。该模型与道德信誉模型最大的区别在于被许可行为的道德性,证书模型认为被许可行为是道德的,而信誉模型则认为被许可行为是不道德的。由此可以推断,道德信誉会随“支出”而减少,而道德证书似乎是“一劳永逸”的。
尽管如此,二者可能并非两个相互对立的模型,即在一定条件下道德信誉起作用,在另外的条件下道德证书起作用。影响许可机制变化的两个重要情境变量,一是目标行为的模糊性,二是目标行为与既往行为的领域一致性。目标行为的模糊性是指目标行为的道德性难以明确判断。由于道德证书通过改变一个人对目标行为的解释而起作用,因此,若目标行为是模糊的,许可就最可能通过道德证书而发生,而对于明显不道德行为的许可则最可能通过道德信誉而发生。此外,在目标行为是模糊的条件下,相同领域比不同领域的既往行为更有助于将其解释为道德的。例如,当判断一个模糊的雇佣偏好是否为种族歧视时,过去投过奥巴马的票应该比慈善捐赠更有助于将其解释为非种族歧视。因此,若模糊的目标行为与既往行为属于相同领域,它将更可能通过道德证书而被许可;若为不同领域,则更可能通过道德信誉而被许可。
深化对道德自我及态度行为关系的认识
道德心理许可现象的研究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加深了我们对道德自我的认识。近年来,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开始将更多的注意力从道德推理转向道德自我,从人格心理学取向的稳定的道德人格转向社会心理学取向的受情境影响的道德自我价值感。由于道德自我价值感具有情境敏感性,因而它与情境的交互作用将更能预测个体的道德行为。道德心理许可现象的研究就是这种转变与思想的具体体现之一,因为人们对自己道德名誉的担忧本质上就是对道德自我价值感的担忧,而个体过去的良好行为(情境因素)有助于维护和提升道德自我价值感,并进而调节其对有关现在或将来道德行为的认知、选择与表现。另一方面,它加深了我们对态度与行为关系的认识。态度与行为是否一致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但该领域的研究长期聚焦于态度的强度、结构、内容及其他认知变量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上,忽略了情感与动机在其中的作用。道德心理许可概念的提出及其研究使人们认识到是否表态或依其态度行事还涉及情感与动机因素,而道德自我价值感则是影响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一种动机力量。具体而言,人们对表态或依态度行事会损害自己道德名誉的担忧是设置在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一个心理藩篱,而基于过去道德行为或将来道德行为意图的道德心理许可则有可能解除这个心理藩篱对行为的抑制,使人们不再因担忧自己或他人的责难而不表态或依态度行事。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