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心象学 栏目:心象资讯 日期:2021-10-10 阅读:2229
创造科学(The Science of Creativity)是研究创造力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该门科学是以揭示个体及群体创造力的发生、发展为基础,以创造力的测量评价和培养训练为手段,以人的创造力持续提升为目的的新科学。其大规模研究始于1950年代的美国。
1950年,新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吉尔福特在发表就职演讲时指出,美国当时对创造及创新在口号上强调的比较多,对创新的推崇多停留在表面水平,并没有实质的研究和实践,故此,他倡导政府应加大对创造科学的研究投入,并呼吁同行要多关注和参与有关创造力的心理学研究。1957年,苏联的人造卫星领先美国发射成功,使得美国朝野上下大为震动并深刻反思,逐渐认识到从创新科学的研究和学校教育改革入手,切实提升国民的创造力水平,才是提升民族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60多年来,西方心理学领域的创造力研究围绕三大主题:创新人才的智力和人格特点、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创造力的跨文化研究。
中国心理学界对创造力的研究始于1980年代对美国创造力测量工具和相关理论的引介。基于对以往创造科学研究的反思与总结并结合新的实证研究发现,笔者与合作者发展出了创造力的两个模型,即创造力的文化金字塔模型和创新人才的六种心智模型,试图解释其产生的文化机制和心智机制,并以系统的研究来检验模型的解释力,发展出结构化的创造力培训课程。
创造力的文化金字塔模型
文化金字塔模型的简图见图1。该模型包括两个部分,即创造力金字塔和文化球层。内部的四面体是创造力金字塔,塔的顶端是创造力,下面的三个基座分别是身体、心理和精神。塔形结构表明,身体、心理和精神三个因素会直接影响创造力的生成和表达。金字塔的外部是文化球层,由里到外的三层分别是个人层面、关系层面和群体层面。越往里,文化对个体的影响就越直接。该模型的基本含义是:创造力的发展是创造性的心理、身体和精神与创造性的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缺少了任何一环,创造力的发展和表达都会受到阻碍。
创新人才的六种心智模型
创新人才的六种心智模型要传播的含义是,只有个体具备了六种基本心智之后,才有可能成长为创新人才。这些心智的有无或多少可能决定创新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同时,这六种心智并非完全孤立,而是存在着动态机制。正是经由这样的动态机制,创新人才最终才能够在某一领域做出创新性的成果(如图2)。首先,在进入某一领域初期阶段相当长的时间内,个体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对该领域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并获得其他文化、其他知识领域的相关经验。在此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是领域知识心智和文化经验心智。当知识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个体会逐渐掌握判断该领域标志性成果水平高下的标准,形成领域标准判断心智。接下来,个体则有机会在领域标准判断心智、内在动机心智和问题发现心智的联合作用下,产生出创新性的成果。最后,这项来之不易的成果仍然要靠当事人较强的说服传播心智让学界或其他相关的社会领域接受,这样,整个社会文化因有新的创新性成果的纳入而获得增生。经过此番过程,六大心智兼具的个体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人才。
1950年代以来,西方的心理学、语言学、语言哲学、信息科学和脑与神经科学几乎同时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使得认知科学于1970年代中叶横空出世,它力求揭开心智的秘密,极大地提高人类认知决策的能力,将在学科综合交叉、知识综合创新、人才全面发展三个方面给人类带来综合性影响。2000年,一个更大的综合科学研究计划于美国诞生,它就是恩贝克聚合科技,包括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它将在提高人类能力、增强人类健康、发展社会成果、加强国家安全、统一科学教育五个方面给人类带来重大影响。这两大综合性学科群的出现,都是创造科学发展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也给中国未来创造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有益的启发。
未来研究中,创造科学将越来越多地体现学科交叉、领域融合的特征,更加以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为诉求。例如,不少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曾描述过科学创造力和艺术创造力之间的紧密联系,但这些描述多停留在思辨性或经验总结性的层次上,尚缺乏实证研究的验证。如何有效提升科学创造力及艺术创造力,其背后发挥作用的心理机制如何,是未来创造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此外,最近有研究发现,科学创造力与艺术创造力包含相同的神经基础——额叶和顶叶,但前者的神经基础还包含扣带回皮层, 而后者的神经基础还涉及颞叶,对于其原因的深入探讨将引领未来的创造科学研究。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