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编辑:心象学 栏目:心象资讯 日期:2021-10-10 阅读:2246
传统心理学研究涉及感知觉、学习与记忆、情感与意志,乃至人格与个别心理特征等众多领域,其知识得以积累依赖于诸如强化、智力、动机、抑郁等概念的增长。传统心理学往往将这些概念作为心理学“实在之物”,似乎它们本身就“具有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实际上,心理学概念是一种规范性和展演性的现实抽象。
一个人富于想象,寻求变化,自主而不顺从,未必就对应于被称为“开放性”的人格特质。小白鼠在迷津中成功地第N次“拐弯”,也未必是所谓的“学习”过程。由具体的感觉直观出发,将之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只是一种“平面的、没有深度的,立足于人的五官感觉的生物学和生理学层面”的对对象的现成性把握。心理存在不是直观的作为自然对象的物(Ding),而是作为现实抽象(real abstraction)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诸如动机、人格、情绪情感,以至记忆、注意、学习都是这样一种社会关系。但正因其非直观性,在具体研究中它们都被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或其较为复杂的进化阶段而现成性地把握了。心理学要面对的是感官无法直接把握的作为现实抽象的关系与功能性属性,而不是直观的物质实体。但一些心理学研究迷恋人的感性直观,热衷于将看不见的社会关系视为孤立的物质实体,从看得见的现象中抽取或归纳出这一物质实体看不见的本质特征(概念)。这就是传统心理学研究经验抽象方法论,即从感觉具体到理论抽象,亦即将基于对可见变量的操作获得的某种量值直接等同于不可见的作为客观抽象的关系性质。例如在小白鼠“学习”的操作性定义中,将其在迷津中的第N次成功“拐弯”的可视性感官经验,直接等同于“学习”这一概念。
鉴于西方的“心理弹性理论”(theory of resilience,亦即以积极的视角看待压力和逆境中的人的发展),“本土心理学”可能模仿这一方法来研究本土数据,提出某种新的心理弹性理论。的确,这种新理论模型看起来是本土的,然而实际上,它忽视了“心理弹性”这一概念本身恰是一种基于西方问题的“规范性”范畴,反映了当前资本主义对西方人心理素质的规范性要求。1989年的华盛顿共识之后流行的口号就是“弹性”。其观念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经济模式具有无法改变的固定的性质,而西方人则需要符合新形态的资本主义心理规范,因而要具备超乎寻常的弹性,而且这种弹性完全处在他们选择和责任的范围之内。面对资本高速运转导致的各种压力和逆境,人们需要耐挫抗压,以保证资本主义再生产顺利进行。所以“心理弹性”概念并非一种中立可直接挪用的如同自然科学中的“位移”、“加速度”、“中微子”等“法则性”概念。心理学不仅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它更重要的特质在于其规范性的力量。即心理学作为一定生产方式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范性要求的反映(不仅有心理弹性,还有反映在认知心理学中的有利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对心智运作的步骤、规则和结果的强调等),它生产了自己意图研究的对象及其规律。如进食障碍、精神分裂和抑郁症等原本在其自身历史文化语境中可能具有独特谱系的“心理疾病”概念,被深深地打上了美国心理学范式的烙印,并与其干预手段一起被扩散到世界各国。
英国学者奥斯汀在其《如何以言行事》一书中,曾提出了记述(constative)和展演(performative)两种话语。通常意义上,语言的使用是为了陈述或描述某种事态,语言内容是可以与现实相对照并被判断真假。语法学家所重视的多是语言的这种描述功能。当前的心理学家使用概念也往往只是借助语言的记述性功能,而忽视了语言的展演功能,将概念直接等同于对象、建立经验论的因果关系,但却遮蔽了现实生活的真正过程。从语言的展演功能看,发出话语就是实施一种行为,话语不再是中性的对某种对象的描述,而是代表着它要塑造的某种生活方式。当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说,“你是一个女孩子”时,这绝非只是对孩子性征的简单陈述。正如心理弹性不仅是对所谓的在逆境中仍然保持积极态度的描述。实际上,它表现了当前充满风险的资本主义对心理人(Homo Psychologicus)抗压耐挫素质的内在要求。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正是它自己生产出来的。
传统心理学一直强调自己作为实验科学的地位,引入了许多物理学、化学等自概念。“力”就是其中之一,并由此产生了心理学中的智力、抗逆力、创造力、自制力等“力”的概念的广泛研究和应用。“力”实际上根本不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概念。其持续被使用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思维惯性而已。在分析力学的框架内,力的概念已然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量子场论的任何合理的公式中”也没有“力”这个概念。英国哲学家罗素早在1925年就写道:“如果人们试着用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消除‘力’的概念将不仅仅影响到我们物理上的观念,而且可能还包括道义上和政治上的。”当物理学家已将视野转向了充满不确定性的“薛定谔的猫”时,传统心理学家在某种程度上似乎仍然沉溺于决定论的“巴甫洛夫的狗”中。作为一种充满弹性的现实抽象,心理学的概念具有规范性和展演性。在它被给予我们之前,已经经历了层层中介。严谨的心理学研究对此要保持必要的自觉和反思。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社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