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 138-8086-8784
XINXIANG 心象知识

社会心理学在在各门学科之间的作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编辑:心象学 栏目:心象知识 日期:2023-03-27 阅读:2441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学各分支学科中的作用,恰恰类似于心理学在各门学科之间的作用,它一方面吸收基础分支学科如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又将本学科的研究成果输出给应用分支学科,如健康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等。可见,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学乃至整个科学知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在在各门学科之间的作用

  在人类科学知识体系中,心理学作为介于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学科,起着整合多种学科知识的枢纽作用,被称为枢纽科学(hub science)。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学各分支学科中的作用,恰恰类似于心理学在各门学科之间的作用,它一方面吸收基础分支学科如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又将本学科的研究成果输出给应用分支学科,如健康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等。可见,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学乃至整个科学知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社会现象的关注是社会心理学存在的源泉

  众所周知,社会心理学诞生于1908年,以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和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的出版为标志,这奠定了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在社会心理学的黄金时期(20世纪30—40年代),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有紧密的联系,很多社会心理学家采取“先观察社会现象然后再将其搬入实验室进行研究”的研究范式。由于研究具有很强的社会关联性,不少社会心理学大师虽然出身心理学背景,但他们的重要著作也经常发表在社会学期刊上。例如,勒温1939年关于场论的文章发表在《美国社会学》上,谢里夫1937年关于社会规范的研究发表在《社会测量学》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很多大学还成立了独立的跨学科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机构或项目组,如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然而,20世纪60年代后,社会心理学逐渐向心理学研究取向倾斜,越来越多的社会心理学家首先把自己看作心理学家,然后才是社会学家。他们大多受心理学个人主义的影响,过分重视实验室实验,不断把研究建立在其他人研究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观察上,因而受到了质疑,陷入了危机。

  与此同时,一批欧洲社会心理学家开始独立探索,立足于社会现象与社会实践,发展出重视研究群体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如泰弗尔的社会认同理论和莫斯科维奇的社会表征理论。20世纪80年代末,经过近30年的积累、发展,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的欧洲社会心理学终于叩开了主流北美社会心理学的大门,而此时的北美社会心理学由于受到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发展了以社会认知研究为主导的社会心理学。正是欧洲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研究两者的结合,为社会心理学带来了新的繁荣。加之文化因素受到广泛关注,进入21世纪后,又出现了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相结合的发展势头。可见,对社会现象的密切关注是社会心理学之所以存在和能够保持活力的源泉。实际上,即使在北美社会心理学发生危机的时期,仍然有不少社会心理学家始终关注重要的社会问题,并形成一定程度的研究热潮,其中较为典型的要属美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环境心理学,在短短5年时间(1973—1978),仅环境心理学的教材就出了十多种。反观当时美国社会的现状,环境污染(如爱运河污染事件)正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坚持实验研究与关注社会现象并举

  无疑,社会心理学是用严谨的科学方法,尤其是实验法研究与当时社会现象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社会心理学繁荣与否,不仅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关注社会问题,是否能够为社会服务,还取决于研究社会问题的科学方法及研究视角。正如心理史学家墨菲所言,“社会心理学一只脚是站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而另一只脚则处于社会变革的波涛起伏之中”。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而言,“科学方法”和“社会变革”两者缺一不可。诚如前述,在社会心理学的危机时期,对社会心理学的批判多集中于其过分重视实验室实验的方法,而忽视宏观社会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然而,以实验室实验为代表的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是社会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认知研究(尤其是后来的内隐社会认知和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是国际社会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新发展,对整个社会心理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说社会心理学发生过危机,那么,造成危机的原因并不在实验法本身,而是在坚持实验研究的同时,能否结合宏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为考察有关群体研究在整个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Wittenbaum和Moreland对北美《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公报》三个著名学术期刊1975—2006年间发表的文章进行了分析,发现有关群体研究(社会心理学危机之后重新繁荣的主要体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增多。进一步分析发现,群体研究,尤其是群际关系的研究热潮,主要受到了“欧洲社会心理学”和“北美社会认知或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两种视角的影响(如上图所示)。如果剔除欧洲社会心理学的影响,群体研究的占比上升趋势变得比较平缓;如果剔除社会认知的影响,群体研究的占比几乎没有了上升趋势;如果欧洲社会心理学和北美社会认知两者的影响都被剔除,群体研究的占比则有缓慢下降的趋势。因此,我们不能只强调社会心理学密切关注社会现象这一个方面,而忽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其发展的最前沿所取得的研究方法和视角的突破。

社会心理学研究新进展

  西方社会心理学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研究主题三个方面。在研究视角上,西方社会心理学出现了积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新的研究视角,尤其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使人类对社会心理现象的理解从社会水平和认知水平深入到神经水平、细胞水平,代表了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与这一领域紧密相连的另一个更广泛的跨学科研究视角——“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被认为有可能将心理学整个学科统合起来。认知神经科学与文化心理研究相结合产生了“文化神经科学”,对亚洲社会心理学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态度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但现在对态度的研究已经转变为重视内隐态度的研究与测量,并与自我和群体心理等其他主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由于中国人在回答问题时更容易产生社会赞许效应,而内隐态度测量的是人们意识不到的态度,能够消除社会赞许的影响,因此对中国社会心理学者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朱滢即由此发展出关于文化与自我的突破性研究,发现中国人的自我除了自己还包含着亲密的他人(如母亲)。

  需要指出的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对我们提出的挑战远比想象的严峻,因为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他们的理论和研究,而是在借鉴的同时,既结合中国自己的文化,又能反映中国当前的社会现实,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


版权声明:本文仅限用于学习、交流、欣赏和研究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同时,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信息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rcol@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心象学”和原作者。
返回列表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5256568989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400-123-4568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