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 138-8086-8784
XINXIANG 心象知识

人际关系中的情绪管理,情绪影响人际信任怎么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编辑:心象学 栏目:心象知识 日期:2023-03-25 阅读:2299

【人际关系】信任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亲社会行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个体而言,信任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工作绩效、人际关系,还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

 人际关系中的情绪管理,情绪影响人际信任怎么办?

  人际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心理契约,是合作关系的起点、前提和基础,也是人际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信任产生的依据,Lewis和Weigert将人际信任分为认知性信任和情感性信任两种。其中,认知性信任是指对对方可信度、诚实、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的理性判断;情感性信任是指信任中包含了由于情感投入、关怀、喜欢等产生的信任。信任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亲社会行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个体而言,信任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工作绩效、人际关系,还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对组织而言,信任不仅会影响组织承诺,还会影响经济效益,Dincer和Uslaner研究发现,信任增长10%,每单位资本收益的增长率会提高0.5个百分点。同时,信任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积极情绪体验会使个体更积极地知觉他人

  研究发现,影响人际信任的因素有很多,如文化因素、人格因素、社会交往因素以及个体对风险的知觉等。其中,个体的情绪情感也是影响人际信任的重要因素之一,情绪在人际信任中的效应主要是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内容及真实性实现的。早期的研究认为,个体会通过选择与当前情绪状态一致的启动信息,对真实性判断的过程产生影响。因此,有研究发现,积极情绪状态下,人们会形成对信息积极和信任的评价;消极情绪状态下,人们会产生更多的怀疑和拒绝。

  Schewarz和Clore提出了用以解释情绪影响人际信任的情感信息模型。该模型认为情绪信息的影响是一种全或无的效应,即或者情绪可以完全解释社会判断(包括信任)的结果,或者情绪对社会判断不具预测意义。个体的积极情绪状态反映其对世界的感受是安全的、可预测的,这时会增加人际信任;而个体的消极情绪状态反映其认为环境中存在危险因素,这时会降低其人际信任水平。该模型指出,人们经常将自己的情绪错误地归因于接下来的判断任务中。这与Bower提出的连接语义网络模型相一致,即情绪会使个体产生与情绪信息相一致的认知判断,积极情绪体验会使个体更积极地知觉他人,增强人际信任;而消极情绪则相反。但近来这些模型在解释情绪对信任的影响时,也受到了一些挑战。有些研究发现,在对受信任者做出判断时,高兴的个体有时也会比情绪中性的个体更多地表现出消极刻板印象。积极情绪对人际信任的效应是同化的结果

  近期有关人际信任的研究不仅关注情绪的效应,还考察了情绪影响人际信任的认知机制。研究者发现,情绪对人际信任的作用受情绪特征、目标线索和情境线索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他人控制所产生的情绪(生气和感激)以及控制性较弱的情绪(快乐)对人际信任的效应要强于由个人控制的情绪(骄傲和尴尬)以及由情境控制的情绪(难过)。个体是否明确意识到了自身情绪的来源也会影响个体对他人的信任程度,如果个体明确知道自己的情绪与被信任者无关,情绪对人际信任的效应作用就会减小。此外,对受信任者的熟悉程度也会影响情绪对人际信任的效应,当对受信任者非常熟悉时,先前的无关情绪就不会影响到其对受信任者的信任,而与情境相关的积极情绪则会促进对熟悉信任者的信任程度。

  Forgas提出的情感灌注模型揭示了情绪影响人际信任的机制。该模型认为个体的认知加工方式决定了情绪在人际信任中的效应。此模型假设个体在做出社会判断时会存在四种可能的判断策略:直接通达、动机的加工策略、启发式的加工策略和实体式的加工策略。在做出社会判断时需要灌注多少情感依赖于人们采用的认知加工策略,采用启发式和实体式加工,比直接通达或动机式的加工更多地受情绪的影响。情绪特征(如情绪的控制性)和目标线索(如对被信任者的熟悉性)也会影响个体在做出信任判断时采用何种认知加工策略。

  相对于情感灌注模型,Fiedler提出的顺应—同化模型则更多地解释了在信任判断中,积极情绪是如何更容易激活刻板印象的。该模型认为同化与顺应具有不同的适应功能,可以用来解释情绪对社会判断的影响。积极情绪参与同化过程,倾向于基于先验知识产生评价;消极情绪参与顺应过程,在形成对社会目标判断时更为谨慎,在对社会目标做出判断时更少依赖于先验图式。根据这个模型,积极情绪对人际信任的效应是同化的结果,而不是减少了加工的动机或者减少了认知的能力。

情绪影响人际信任存在其神经生理机制

  目前,有关情绪影响人际信任神经生理机制的研究并不多见。但是,有研究者运用ERP技术,采用信任游戏范式,考察了受信任者的面部表情和种族的交互效应。结果发现,在人际信任情境中,两者之间既有交互效应,又各自具有独立的作用。由此可见,与神经科学方法相结合,采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fMRI)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可以使人们更深入地理解情绪影响人际信任效应的神经生理机制。此外,对表情面孔加工的行为研究以及fMRI研究均表明,对情绪视觉信息进行编码时,尤其是对表情面孔进行加工时,性别差异显著,女性对表情面孔的识别成绩好于男性。Fischer和 Gard等人运用fMRI技术发现,男性和女性在加工一些具体表情面孔时大脑的活动方式不同。在词—面孔的研究任务中,女性表现得比男性更有自信,而男性在做判断时更加保守,因此延长了任务完成时间。人们的面部表情包含着重要的信息,这些研究结果对于考察情绪影响人际信任的神经生理机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具体情绪如何影响人际信任需进一步研究

  现有的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情绪对人际信任的效应,并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即积极情绪会增强人际信任,消极情绪会降低人际信任。但同时研究者也发现,仅仅用情绪的效价很难解释情绪与信任判断之间的具体关系。实际上,每种情绪都传递着更为具体的信息,会诱发个体产生不同的目的,使个体做出不同的决策。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具体情绪是如何影响人际信任的机制进行探究。

  此外,情绪作用于人际信任的效应机制研究还较为缺乏。在现实生活中受信任者多数情况也是一个“情绪人”,即受信任者并不能仅仅被假设为是中性情绪的人。有关情绪性面孔认知的研究已经发现,人们对不同情绪面孔的认知具有显著差异。当面对一个没有任何交往经验的陌生人时,其外表是进行可信任判断的主要信息来源。人们的面部表情包含着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否也会影响个体对其做出的信任判断?这个问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考证。

  Spector和Jones的研究发现,信任者的性别与被信任者的性别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来自面孔识别的研究还发现,对情绪面孔的指标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然而,在情绪影响人际信任的机制研究中,并没有研究者考察性别和被信任者的表情之间的交互效应,以及这种性别差异的效应出现在何时。ERP技术是对时间进程敏感的技术,采用该技术可以有效揭示个体对同性别与不同性别被试情绪面孔信任判断的差异。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版权声明:本文仅限用于学习、交流、欣赏和研究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同时,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信息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rcol@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心象学”和原作者。
返回列表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5256568989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400-123-4568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