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 编辑:心象学 栏目:心象知识 日期:2023-03-18 阅读:2352
【认知心理】在日常学习和阅读过程中人们经常发现,长时间注视或是重复书写某个汉字时,原本熟悉的汉字突然变得很陌生,甚至开始怀疑这个字是否是一个书写正确的汉字。不仅在语言中,就连一张熟人的照片、一个熟悉的地点,看久了之后都可能突然觉得陌生起来。
在日常学习和阅读过程中人们经常发现,长时间注视或是重复书写某个汉字时,原本熟悉的汉字突然变得很陌生,甚至开始怀疑这个字是否是一个书写正确的汉字。不仅在语言中,就连一张熟人的照片、一个熟悉的地点,看久了之后都可能突然觉得陌生起来。
认知神经科学的观点认为,由于短时间内刺激重复呈现,神经元的持续激活导致了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产生抑制作用,使得发送神经元与接收神经元之间的连通性短暂性缺失,即神经系统活动发生了疲劳。神经系统的这一特点有着重要的进化意义:当神经系统接收到刺激信号时,需做出某种反应,但是如果神经系统持续不断地做出这种反应的话,当新的刺激信号输入时,神经系统可能已经疲劳,就不能产生新的正确的反应。所以,对已有持续刺激信号反应的减弱,是为了保证新异的刺激信号能够引起正确的反应。
从语义加工层面看语义饱和现象更具现实意义
语言认知加工过程中,短时间内口头重复、持续注视或重复书写某一词语,将导致该词语义的暂时性缺失或衰减,这种由于过度暴露导致词汇意义短暂性缺失的现象叫做语义饱和。早期研究者多采用外显的实验范式,以被试的自我报告和自省为因变量,直接对语义饱和现象本身进行研究。这类实验范式的结果受被试自身因素影响较大,容易产生被试报告偏差。后来,研究者开始运用内隐的实验范式(即实验目的较为隐蔽,不被被试直接知晓的实验方法)间接研究语义饱和现象。例如,Neely的语义启动范式,相继呈现两个有语义联系的单词,对第一个单词的识别会促进人们识别第二个单词,表现为对第二个单词的反应更快、更准确。这类研究以反应时和正确率作为指标来研究语义饱和现象,成功避免了被试的报告偏差。但是,这类实验测量的不是饱和现象本身,而是一种标示饱和现象的指标。
对于“饱和”现象,人们最早是在“语义”任务上发现的。郑昭明的研究发现,汉字中会出现字形的饱和,且汉字的结构对饱和的难易会有影响:相对于左右结构的字(如“明”),独立结构的字(“日”、“月”等)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够发生饱和。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对于熟练的汉语使用者来讲,存在着直接由形达意的过程。也就是说,看到一个汉字会很迅速地直接通达其意义。所以,从语义加工层面来解释我们在语言加工过程中所经历的这一神奇现象更具有现实意义。
语义饱和现象的发生阶段存在争议
在语义激活扩散模型中,词汇的语义是以结点形式表征的,这些结点相互联结组成一个网状结构。每个结点表征一个概念,概念的所有特征都存储在与之相对应的结点上。启动词呈现时,与之相应的概念结点被激活,同时激活还会通过语义网络扩散到相邻的概念结点上。当与启动词语义相关的目标词出现时,由于目标词的语义结点已经得到了激活,它的激活阈限下降,所以会出现启动效应。Neely提出的语义饱和假设认为,如果短时间内启动词重复多次,它内在的语义表征将会被重复激活,最终由于过度暴露,导致启动词的语义表征出现疲劳,即出现语义饱和现象。启动词的语义饱和将降低其激活程度,同时相应地降低激活向其他语义相关结构的扩散程度,表现为语义启动词汇判断任务中随着启动词的长时间重复,启动效应出现逆转。
词汇的加工涉及视觉信息的输入(词形的加工)、语音的加工、语法的加工以及语义信息的提取等不同的加工阶段。语义饱和究竟发生在哪一加工阶段?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研究者对语义饱和现象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词形饱和理论,该理论认为,词汇过度重复会使词形的表征变得无效,从而导致意义提取的失败,这是因为词形是提取其意义的线索,词形的饱和使词汇变得陌生。二是语义饱和理论,该理论认为语义通达受到抑制是由语义表征的过度重复导致的。Smith和Klein认为,语义饱和是负责语义的神经系统的疲劳或者习惯化引起的。三是联结饱和理论,该理论认为语义饱和发生在词汇与其意义联结的过程中。也就是说,词汇表征和语义表征都保持完整,但由于词汇表征与其意义之间重复联结,导致语义信息提取的困难。尽管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领域提出了各自关于语义饱和现象的理论解释,但迄今为止,语义饱和效应的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还没有哪一个理论模型或生理心理机制能够完全解释这一现象。
饱和效应广泛存在于同音歧义词及同形歧义词之中
在拼音文字和汉字材料的实验研究中都发现存在语义饱和现象。词语很大程度上是自动在语义水平上进行加工的,那么词汇加工过程中其他类型的编码(如语音编码、字形编码)是否能够产生饱和现象?如果存在语音饱和以及词形饱和现象,那么语义信息加工之前的其他加工阶段(如语音的加工、字形的加工)是否会对语义饱和产生影响?笔者在国内首次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我们发现,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发音相同但字形不同、意义也不同的词汇即同音歧义词(如发言—发炎),以及字形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即同形歧义词(如“杜鹃”,一指花儿名,一指鸟儿名)。根据不同意义歧义词相对使用频率的差异,又可以将歧义词分为偏向歧义词和均衡歧义词。前者是指不同意义歧义词的相对使用频率存在显著差异,后者则是指各意义间相对使用频率基本一致。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同音歧义词为实验材料,主要探讨同音歧义词的语音加工任务中是否存在语音饱和效应,以及同音歧义词的语义判断任务中是否会出现语义饱和效应。第二部分以同形歧义词为实验材料,对其进行重复处理后,不同意义的歧义词在语义加工过程中是否会出现语义饱和效应。结果表明:第一,同音歧义词的语音判断任务中存在语音饱和效应,同音歧义词的语义判断任务中也存在语义饱和效应。在听觉呈现条件下,语义信息加工前的语音饱和可能是影响语义饱和出现的主要原因。第二,同形歧义词的语义判断任务中存在饱和效应。偏向型歧义词的主要意义与次要意义之间存在交互抑制作用。首先通达的意义会抑制其他意义的通达。语义饱和对同形歧义词的主要意义和次要意义有着相同程度的影响。
对于中英双语者而言,阅读母语材料时,经常能体验到饱和现象,但是很少有人在阅读第二语言材料时出现饱和现象。饱和现象是不是母语所独有的,熟练程度不如母语的第二语言中会不会发生饱和效应?这一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以揭示人类语言加工中的奥秘。
(感谢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DBA120177以及“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J1030729和J1210024)”对本研究的资助)(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心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