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 138-8086-8784
XINXIANG 心象知识

现实中人格判断的准确性,测量工具判断人格未必准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心象学 栏目:心象知识 日期:2023-03-03 阅读:2265

【心理评测】无论是日常判断还是客观测量,人格判断的准确性问题都要复杂得多,即便那些被认为是比较好的测量工具,由于受测者的认知能力存在个体差异,评估的准确性也会大打折扣。

现实中人格判断的准确性,测量工具判断人格未必准确

      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借助于个人经验来进行人格判断(personality judgment),即通过交谈、观察以及了解个人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一个人。人格心理学家则喜欢借助于人格测量工具去评估一个人,如果测量工具是有效的和可靠的,那么测量结果也被认为是真实的。然而,无论是日常判断还是客观测量,准确性问题远比这要复杂得多,即便那些被认为是比较好的测量工具,由于受测者的认知能力存在个体差异,评估的准确性也会大打折扣。

 人格判断准确性的指标不够理想

      人格判断的首要问题是其准确性的标准问题。如果将判断目标的真实人格作为效标的话,那么与效标的关联程度越高,判断就越准确。但是,目标人物的真实人格是一个假定的概念,无论是目标的自我判断还是他人判断,抑或是客观的人格测量,我们都无法知晓目标人物的真实人格,加之在人格判断中自我知识与他人知识的不对称性,这种真实越发显得遥不可及。人格判断准确性的研究一般采用以下两个指标。

一是判断间一致性。它是指不同判断者对目标人物判断的一致性,包括一致性(consensus)和自我—他人一致性(self-other agreement)。前者是指在某种情境下,不同观察者对同一个体判断时相互之间的一致性程度,例如,如果周围的人都认为某人很勤奋,那么此人很可能就是个勤奋的人,无论他(她)自己是否认为自己勤奋。后者是指在某种情境下个体的自我判断与他人判断的一致性程度。当自我和其他观察者均认为某人是个勤奋的人时,勤奋代表了对这个人的准确判断。一般说来,当且仅当两种一致性比较高时,我们才可能得出准确性高的结论,那么当自我与他人的判断一致性较低或不同观察者之间的一致性较低时,又该如何衡量判断的准确性呢?

二是行为预测。人格特质总是与行为相对应,因此,外在的观察者才有可能对目标人物进行人格判断;反之,如果知觉者所做出的人格判断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确表现出了相应的行为,那么可据此断定这种判断是准确的。简言之,当人格判断能够有效预测行为时,这种判断就是准确的。然而,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行为由特质决定还是由情境决定?这是人格心理学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无论争论的结果如何,可以肯定的是,行为并非完全由特质决定,情境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行为与特质之间并非一一对应,即便个体在某情境下表现出了相应的行为,我们也无法肯定个体身上是否具备相应的特质,即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行为表现来衡量特质判断的准确性。

 影响人格判断准确性的调节变量

       根据Funder于2012年提出的现实准确性模型(realistic accuracy model),有四个调节变量影响了人格判断的准确性。

一是判断者的个体差异。早期的研究结果显示,聪明且有责任心的人做出的判断更准确,但还不能肯定这种特质是判断准确性的基本要素。一项关于大学生人格判断的研究发现,判断准确性最高的男性倾向于外向、适应良好、不太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女性则倾向于接受新经验、兴趣广泛、比较独立。2003年,Vogt和Colvin认为,好的判断者是那些注重发展和维持人际关系的人,即具有“交际性”的风格。研究表明,有些人对他人的判断很概括、很刻板,他们倾向于用讨人喜欢的语言描述,这种判断结果也倾向于更准确,因为多数人实际上表现出来的是一般性的特点,即诚实、友好、和善、乐于助人。

二是目标的可判断性。当目标具有较高的可判断性时,不同判断者之间很容易达成一致;当目标的可判断性较低时,判断的一致性也较低。具备可判断性的人往往表里如一,表现一致,因此判断者对他们的行为预测往往也较准确,甚至有研究者认为这些人的心理适应能力良好。反言之,心理适应良好与否是可判断性在现实中的表现形式,对于那些变幻莫测、适应不良的个体,我们无法对其做出准确判断,其中一种极端就是精神病院里的病人。研究证实,那些心理适应良好的个体比那些适应不良的个体更容易被判断。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讲,那些不伪装、不掩藏、不压抑的人最健康,他们也是最容易被判断的目标。

三是特质的特性。从特质的角度分析,判断那些反映内部状态的特质比反映外在行为的特质更困难,如外倾性比神经质更容易判断。研究表明,特质的内容范围、可观察性以及社会赞许性影响了判断的准确性:准确性最高的是外倾性,最低的是宜人性;高的可观察性和低的可评估性导致了更准确的判断。与清晰特质相比,自我和同伴在模糊特质判断中的准确性更低。此外,根据自我与他人感知判断目标信息的优势不同,研究者推断,对于内在不可观察特质,自我应该更准确;对于外在可观察特质,他人比自我稍微更准确,这一推论得到了证实。

四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信息数量效应亦被视为关系效应,因为随着人们相识时间的增加,他们能获得更多有关彼此的信息。一般而言,在人格判断中,信息数量越多越好,朋友做出的判断之所以比陌生人更准确,就是因为他们在信息数量方面更有优势。研究发现,判断目标暴露时间越长,自我—他人一致性也越高。然而,这种相识时间长的优势并非在所有情境下都起作用。1998年,Blackman和Funder在实验条件下让一些被试观察目标行为5—10分钟,而让另一些被试观察25—30分钟,结果发现,一致性并不随信息数量和熟悉度的增加而提高。

并非所有的信息对判断准确性的影响都一样,研究表明,观察讨论思想和感受问题的面试比观察讨论习惯和爱好问题的面试做出的人格判断的自我—他人一致性更高,这说明思想和感受比习惯和爱好的信息质量更高。不仅如此,情境强度也会影响信息的质量,“强势”情境包含了更多的社会规则和规范,因而限制了人们的行为表现;而“弱势”情境则允许人们有更多的行为变化,此情境包含了更多高质量的信息,据此做出的人格判断更准确。研究表明,与正式场合相比,非正式场合中人格判断的准确性更高。2011年,Beer和Brooks的研究发现,根据价值信息做出的人格判断比根据事实信息做出的人格判断更准确。

人们更加追求现实中人格判断的准确性

      在哲学和社会科学中,人性是一切研究的出发点;在心理学学科中,人格是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但是,即便我们将所有关于人性和人格的科学研究成果综合在一起,仍然难以帮助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准确地判断一个人。在实践中,老师之于学生,医生之于病人,家长之于孩子,上司之于员工,法官之于犯罪嫌疑人,无不以准确的人格判断为前提。从另一个侧面讲,大至国家之间的冲突,小到人际之间的摩擦,大都与不能准确判断有关。我们认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个人幸福,应当从准确的人格判断开始。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至今未能找到一个判断准确性的理想指标,加之人格判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判断的准确性就更令人质疑。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由于判断的不准确甚至误判导致的人际关系紧张、人事招聘失效、临床治疗误诊乃至司法审判中冤案错案的例子。尽管如此,现实中我们仍然在不断地判断人格,而且判断的准确性并不影响我们的社会适应,可见,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加追求现实准确性。人格研究者也将一如既往地开展人格判断研究,这些研究为现实中的人格判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但是,仅仅有实验室的研究是不够的,当务之急是学者们应当走出实验室,将纯粹的学术研究与教育、管理、临床等实践领域有机结合,并将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实践。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流金


版权声明:本文仅限用于学习、交流、欣赏和研究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同时,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信息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rcol@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心象学”和原作者。
返回列表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5256568989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400-123-4568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