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 138-8086-8784
XINXIANG 心象知识

从现象学视角解读“入睡”与阴阳调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心象学 栏目:心象知识 日期:2023-03-02 阅读:2276

  【核心提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描绘了一种令人憧憬的田园式生活,同时也揭示出我国古代文人雅士对睡眠与黑暗间关系的理解。

从现象学视角解读“入睡”与阴阳调和

  入睡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与我们息息相关,却又很陌生。我们越是努力入睡,越是难以入睡;而当我们顺其自然时,却很快便能入睡。入睡的这种奇特性引起了研究者浓厚的兴趣,以往的学者已从生理、认知神经等角度予以研究,本文拟从现象学角度加以探讨。现象学不仅是一门科学理论,更是一种研究方法、一种态度,其本质特征是“朝向事情本身”。也就是说,我们要抛开已有的知识框架,不管他人如何以为,自己去看、去听、去感受、去直观、去体验,朝向活生生的事情本身,通过这样的方式以获得事情最原本、最本质的东西。

入睡的基本特征——注意与意识

  入睡是一种宁静、舒适、安逸的过程,表现出与觉醒状态下截然不同的特征:肌肉不断地放松;心跳和呼吸节奏逐渐变缓,血液的流动开始平息;对外界的兴趣逐渐减弱甚至丧失,思维停滞;意识减弱,自由联想取代意志行为;敏感性降低,对刺激的反应变得迟钝、缓慢。

  入睡的过程是一个注意力撤回的过程,从指向外部世界渐而转向内部世界,并逐渐变得模糊以至最终消失。注意力与意识是密不可分的。在入睡过程中,注意力变得狭窄,此时的意识是模糊、混沌的,我们不清楚自己将要做什么,周围正在发生着什么。尽管感官会接收某些刺激,如听到某种声音或感受到光刺激,但我们的意识处于一种疲惫、惰性状态,不会对刺激作出任何的反应;一旦我们对刺激予以关注,注意力重新激活,我们的意识将会随之变得越来越清晰、明朗。我们越是启动注意力,意识越清晰;越是努力去入睡,越是睡不着,因为这一活动本身会干扰入睡。因此放弃一切活动,包括让自己入睡的努力。我们越是想着一件事或者压抑一件事,事情往往越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对被试只提出一个要求:“不要想象一头粉红色的大象。”结果大部分被试都报告说大脑中出现过这一形象。

入睡的环境——黑暗与寂静

  入睡是主体与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体通常需要在一个舒适的状态下才能入睡,而无任何影响入睡的机体因素,如饥饿、疼痛、负性情绪等。通常,入睡有两个基本的条件:黑暗与寂静。入睡时,我们会关闭周围的光和声,使自己沉入一个黑暗与寂静的环境;同时我们也会主动地屏蔽外部世界,不让自己参与到生动、活跃的世界中去,把自己隔离开来以达到宁静的状态。

  然而,入睡所需要的黑暗与寂静并非一种绝对的静止状态,而是一种渐变的过程。在纯粹黑暗与绝对寂静的环境下,我们反而难以入睡,甚至会失眠。林斯霍腾认为,入睡不是由与外部世界的隔离导致的,也并非是由切断所有的联系导致的,而是在入睡过程中,世界失去了其唤醒价值和唤醒意义。“刺激的排除”与入睡之间并非单一的关系。黑暗与寂静能够促进我们入睡,但不能导致我们入睡,即不存在绝对的因果关系。

  入睡所需要的寂静并不是没有噪音,而是一种无意义的、内心的平静。钟表的滴答声、枯燥的演讲、街头汽车的噪声甚至是耳边的一场生动的谈话,只要是无意义的或没有价值的,都不会阻止我们入睡。然而,有时隔壁房间里微弱的谈话声或者配偶不规则的呼吸声都足以让人无法入睡,这是因为刺激作用于我们,而我们又对其作出反应,并赋予刺激以意义。入睡与寂静的关系更多地体现在外界环境逐渐寂静的过程以及个体被包围在这个寂静之中。“我们与外部世界失去联系”,并不是指外界刺激的中断,而是这个世界对我的吸引力越来越小,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是“我”与“我的世界”之间的谈话逐渐减弱的过程,世界并未消失而仅仅是变得安静,并为我们入睡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因此,入睡并不一定需要真正的安静或者单调重复的声音刺激,而是外界的声音对我们来说没有了意义,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安静地入睡。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描绘了一种令人憧憬的田园式生活,同时也揭示出我国古代文人雅士对睡眠与黑暗间关系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黑暗让我们产生一种回归的感觉,让我们重归于自身、大地以及奇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能够更好地看清自己,与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入睡并不要求绝对的黑暗,绝对的黑暗会使人缺少对周围环境的控制感,产生恐惧和不安情绪。黑暗伴随着入睡,是因为黑暗使物体的显现变得模糊以至于我们的注意力难以抓住,入睡时,我们的意识也随黑暗而变得模糊、黯淡。

  入睡时,个体的过去并没有消失,而是作为当下的一个背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且融入当下的“我”之中,个体是带着“历史的我”入睡,包括过去的经历、情绪情感和认知方式等;当个体醒来时,也是带着“历史的我”参与到当下的世界,与“当下的我”的世界融合在一起。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版权声明:本文仅限用于学习、交流、欣赏和研究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同时,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信息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rcol@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心象学”和原作者。
返回列表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5256568989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400-123-4568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