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心象学 栏目:心象理论 日期:2023-02-16 阅读:2310
【信仰心理】20世纪初期,维护宗教的心理学家詹姆斯运用心理学中的“潜意识”理论对宗教神秘经验进行了论证,认为上帝存在于潜意识之外,潜意识成为人与上帝相连接的中介项,这种论证既取代了摇摇欲坠的中世纪式的神学论证,又适应了神学的主张。
中国宗教心理学开端于宗教神学领域,其实这很值得探讨。20世纪初期,维护宗教的心理学家詹姆斯运用心理学中的“潜意识”理论对宗教神秘经验进行了论证,认为上帝存在于潜意识之外,潜意识成为人与上帝相连接的中介项,这种论证既取代了摇摇欲坠的中世纪式的神学论证,又适应了神学的主张。在詹姆斯看来,科学体系中的潜意识理论对宗教学(神学)是最好的中介项,它既有心理事实为根据,又可以同神学家所主张的至高无上的神圣外力控制调和起来,使上帝实在之感得以证明。在当时,有些神学家竭力主张神职候选人员应该接受心理学训练。可见,民国初期宗教心理学在教会中的引入,是在心理学是宗教神学“亲密伙伴”的背景下进行的,目的是坚固信徒宗教信仰之根基。总之,在此期间,宗教界学者的学术活动多多少少与维护自身的信仰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不少诚实开明的宗教界学者,面对社会上对宗教的猛烈批判进行了严肃的反思,并通过内部革新对启蒙思潮作出了积极回应。其中一些饱学深思之士(以基督教会的学者居多),本身就是西学东渐的积极参与者,他们通过自己的学术活动倡导和实践了现代学术方法。
停滞(1949—1979年):心理学成为宗教神学的“危险伙伴”
据有关文献记载,1949—1984年涉及宗教心理学的文章仅有4篇,其中1949—1979年涉及该领域的文章至多2篇,内容也是西方宗教心理学有关简单问题的介绍,我国的宗教心理学研究在此阶段处于停滞期。究其原因,宗教心理学是介于宗教学和心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其发展程度跟宗教学和心理学的处境有关。
第一,心理学成为宗教神学的“危险伙伴”。在前述心理学成为宗教神学的“亲密伙伴”之后,依据同一个潜意识理论,有的心理学家恰恰给出了与詹姆斯相反的反宗教结论。弗洛伊德的宗教思想,就明显地具有反宗教的色彩,他认为宗教是人的一种“心理幻觉”,“产生于人的希望”,是“人反对现实贫困生活的一种神秘化的抗议”,是一种“逃避苦难和追求幸福的方式”,是“精神麻痹”的典型代表。他还认为,宗教产生于原始图腾崇拜活动之中,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所经历的异常心理,是一种“强迫性神经官能症”。于是,潜意识“中介项”成为宗教神学的一个“危险伙伴”。在这样的国际学术背景影响下,中国宗教神学领域停止引入心理学。
第二,1949年至“文革”前夕,由于对宗教的五性(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复杂性)认识不够清楚,此阶段以批判宗教的有神论为主,对宗教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则被长期视为禁区。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开展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无神论的宣传教育,防止宗教有神论对人民群众的影响。纯学术的宗教研究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东西遭到否定,宗教学不但不能进行学术研究,甚至连“批判”的对象即宗教本身也似乎不复存在了,宗教学大大衰落。
在这一时期,姚继民翻译了麦德维杰夫的《科学和宗教论心理现象》,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全书共分三章,分别论述了宗教灵魂观念的起源、心理现象是这样产生的、意识的内容是由什么决定的。该译著序言中写道:
宗教信仰就是属于旧社会残余的一种。宗教信念与仪式是与科学的观点相抵触的,对劳动者来说是有害的。宗教利用上帝、灵魂、九泉生活等虚无的谎言来模糊人们的意识,并使得人们的精力脱离积极的社会活动,脱离为取得人间更好的生活的斗争,脱离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心理现象或有时称为精神现象是脑子活动的结果;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对心理现象的科学解释,彻底地驳倒了灵魂存在的宗教信仰,而以真正的知识来武装人们,帮助人们克服宗教迷信。
第三,“文革”期间,心理学被当做“伪科学”批判,包括宗教在内的中外传统文化研究全被取缔,社会生活秩序也被打乱,科研、教学人员投入到政治运动中,后来又被送到农村进行体力劳动,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彻底停滞,长达10年之久。
至此,心理学与宗教神学的对话被彻底打断,心理学成为宗教神学的“危险伙伴”,宗教成为麻醉人民的鸦片。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