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心象学 栏目:心象理论 日期:2023-02-15 阅读:2311
【信仰心理】宗教心理学是科学与宗教对话的产物,跟西方宗教心理学的产生、发展一样,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开端也是发生在宗教神学之中,且于民国初期传入中国教会。
宗教心理学自传播到中国以来,宗教学界和心理学界对这门新兴学科的态度及其历史发展阶段常常众说不一,各持己见。有学者争论詹姆斯与冯特谁为宗教心理学的第一人,也有学者探讨中国宗教心理学诞生的时间是在民国,还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其实,这些争论大多带有“意识形态的偏见”,其争论的实质是判断宗教心理学是从宗教神学中诞生的,还是从世俗科学中出现的。笔者在尊重客观历史的前提下认为,这些争论符合宗教心理学发展的历程——宗教心理学是科学与宗教对话的产物,跟西方宗教心理学的产生、发展一样,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开端也是发生在宗教神学之中,且于民国初期传入中国教会。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我们要看到西方宗教心理学在原著翻译引入中国阶段,传播了该学科体系和各家各派的理论学说,诚如吕大吉所言:“认真、系统地学习并发展宗教心理学前辈们的学术思想和理论著作,是那些有志于在我国填补宗教心理学空白的宗教学者研究中的便捷途径。”笔者认为,中国宗教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时期。
(1)开端(1919—1949年):以翻译、介绍西方研究为主
宗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系统的学科,始于西方,因此,作为其分支的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开端和深入发展,与中国新文化运动后译介、研究西方宗教心理学的过程密切相关。从1921年中国心理学会成立至1949年的28年里,报纸杂志发表研究中国宗教心理学的文章非常零散且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其中可作为先驱代表作的是:1923年梁启超受中国心理学会邀请所作讲演——“佛教心理学浅测”。他在讲演中明确指出:“我确信研究佛学,应该从经典中所说的心理学入手,我确信研究心理学,应该以佛教教理为重要研究品。”他的这种将现代欧美心理学与佛教的心识等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后来以现代心理学概念为基本框架研究中国宗教心理是有启示作用的。有关宗教心理学较系统地引入中国的问题,国内学者大多忽视了民国时期两位基督徒的著作——谢颂羔的《宗教心理学》和夔德义的《宗教心理学》,笔者认为,这两部宗教神学著作在中国的问世,标志着近现代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开端。
1929年,谢颂羔有所选择地将《宗教心理学》引入到中国的教会。他深知宗教心理学引入国内的意义,并在序言中写道:“宗教心理学是新的学问,它的前途正是大而有希望的,但是我们若不努力追求,进步是不会快的”,“宗教心理学能帮助我们对于宗教经验发生正确的观念,能解除迷信和自欺的罪”,“在我看来,不但教会领袖要研究,就是每一个基督徒也得知其大概。”全书共分九章,探讨宗教心理学的根据,儿童宗教心理,犯罪、祈祷、敬拜等宗教行为心理,心理学与宗教组织等。
1935年,齐鲁神学教授夔德义(Lyman V.Cady)以“宗教事业的人”自居,编写了面向基督信徒的《宗教心理学》教材。夔德义在自序中表达了对《宗教心理学》出版的担心,一方面是来自教外的科学认识的批评,“将谓此书材料太局限于基督教经验之范围,而显著者之偏见”,另一方面是来自教内信徒的批评,“希望宗教心理学为基督教之福音贡献一种有效之辩护,恐将谓著者过分的据守科学心理学之范围”。总之,著者坚持其将西方宗教心理学引入中国的初衷,能坚固信众的宗教信仰根基。最后,作者指出,此书最大的遗憾是取材于中国宗教生活的实例太少,并希望其著作的问世,能激励才高学富的中国学者完善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全书共分5段,23章,梳理并探讨了什么是宗教心理学,原始宗教意识的考究,宗教在个人内之生成(儿童、青春期、成人之宗教心理),宗教的功能及其价值等。
这期间,中国学术界对西方宗教学的研究以翻译、介绍为主,宗教心理学领域的译著除了谢颂羔和夔德义的《宗教心理学》之外,还有郭中一校订的《青春期之宗教心理学》、陈坚节的《信仰心理》,以及邦内尔、刘美丽等译的《精神病宗教治疗法》,唐钺的《宗教经验之种种》等。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