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 编辑:心象学 栏目:心象知识 日期:2023-04-02 阅读:2285
【正念心理治疗】正念训练是一种注意当下的心理调节方式,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它也是一种广大中小学生易于掌握的生活方式,学生通过正念练习,注意力、情绪调节等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其学习及生活适应状况也得以改善。
正念训练是一种注意当下的心理调节方式,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它也是一种广大中小学生易于掌握的生活方式,学生通过正念练习,注意力、情绪调节等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其学习及生活适应状况也得以改善。
我国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将“学会学习、人际交往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和技能”、“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等列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可见面向全体学生的相应心理调节技能培养在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正念训练是一种注意当下的心理调节方式,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它也是一种广大中小学生易于掌握的生活方式,学生通过正念练习,注意力、情绪调节等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其学习及生活适应状况也得以改善。
正念(Mindfulness),即“如是观”,是指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觉察此刻所选定的对象,即有意识地觉察、活在当下及不做判断。正念的“正”与正邪好坏之义无关,是指当下、此刻;而“念”是用心于此刻的意思,练习者将思想固定在某个对象上,觉察它,就称为念。正念讲求的是对此时此刻的觉察,重在体验,而非思考。
正念起源于东方的禅修技术,是禅修中修炼心性的主要方法。20世纪七八十年代被介绍到西方。198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乔·卡巴金博士发表第一篇关于正念疗法与长期慢性疼痛的临床研究报告后,各种以正念为基础的心理疗法相继诞生,并逐渐应用于诸多领域。系统的正念训练包括躯体扫描、正念觉察呼吸、正念散步、正念听声音、正念觉察想法、正念瑜伽以及生活中的正念等一系列训练技术。虽然练习方式多种多样,但其主旨是共通的,都是强调在静或动的练习方式中对身心一刻接一刻的如实观察。有研究者认为,人们普遍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倾向性:想要获得良好的感受,便试图避开那些不舒适的感觉,结果却发现这反而加重了我们的烦恼。实际上,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来源于我们最初试图逃避问题的尝试。一项对于正念训练神经机制的研究结果显示,正念训练可以使大脑中负责注意力和综合情绪的那部分皮质变厚,也可以使海马区的脑灰质变厚,而该区的脑灰质被认为与人的记忆能力有关。
随着正念的实证研究增多以及正念训练科学性的不断增强,不仅是临床病人,更多的健康人也从中受益,而且其应用的对象逐渐从成年人群扩展到青少年人群。在国外,正念训练最初应用于临床治疗,它能显著提升多动症儿童的注意功能、自尊水平和幸福感指数,提升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儿童的综合情绪调节能力,也能有效缓解睡眠障碍、肥胖症儿童的主要临床症状。随着正念训练在正常青少年群体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正念训练的科学性、有效性逐步被证实,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业适应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以及幸福感也得以显著提升,而其中的学业适应力通常表现在注意力、记忆力、创造性及学业成绩等方面。
根据最新调查数据,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表现为心理健康的人占多数,但有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逐年上升,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情绪波动较大及学业适应不良等。随着我国对广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日益重视,正念训练在中小学的应用日益凸显其重要作用和巨大潜力。总的来讲,可以预计,推动正念训练的普及将有利于帮助中小学生学习并掌握学习、生活适应的心理技能,也将有利于借助注意于当下的正念训练,完善学生人格,达到“全人”健康发展的目标。
第一,正念训练将可能推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层次上的三个发展,即目标人群从问题学生扩展到广大健康学生;总体目标从以治疗心理疾病、解决心理问题为主扩展到以广大学生的发展性教育、提升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为主;具体目标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扩展到知识的获取和心理调节技能的习得并重,让学生在通向心理健康大道上的最后一公里充分畅通。
第二,正念训练将可能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向由点及面、把握重点的方向发展。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心理过程的各个环节逐个进行知识教育;正念训练则通过特有的训练理念及方式,重视学生自己此时此刻的观察和体验,是一种涵盖了心理过程诸多方面的整体教育与培养。但正念训练对中小学生在学业适应和情绪调节方面的突出效果,一直是其着重保持的优势。
第三,正念训练将可能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向全方位、多层次方向发展。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健康课程、讲座、团体训练、心理小组等为主要形式,这些形式已经被证实在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正念训练在以上形式上有所保留,更有所创新,如保留了以班级或小团体为单位的形式,并增加了日常生活中的正念练习等。总之,正念训练将多种形式较好地结合,兼顾了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将可能更好地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有序地实施与开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二中学朝阳学校;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