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 138-8086-8784
XINXIANG 心象知识

经济学让人变得“更好”还是“更坏”?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编辑:心象学 栏目:心象知识 日期:2023-03-21 阅读:2333

【经济心理学】经济学到底让人变得“更好”还是“更坏”,两种观点都有经验和实证的证据作为支持。但无论何种观点,都说明经济学学习对人性和人性观的改变作用确实存在,只是作用在不同方面并有不同的表现而已。人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消弭不利的影响、放大积极的影响。

经济学让人变得“更好”还是“更坏”?

       经济学家试图以特有的方式理解和解释世界,力求做出最理性的选择,却为自己赢得了“经济学家往往都是小气鬼”(Economists are often cheapskates.)的刻板印象。那么,经济学的理念到底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人性观产生怎样的影响?

经济学让人变得“更坏”?

      人们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直觉:经济学家比普通人更加吝啬。与之相关的经济学家的轶事总是被反复提及:凯恩斯的家庭晚宴为11位宾客只准备了3只烤鸡;弗里德曼总是用对方付费的电话回复记者问题;科斯的一把雨伞用了近40年;科兰德的妻子因为他到处寻找最便宜的钻石而大发脾气。除了这类貌似吝啬的个人行为,经济学家的群体决策也充斥着“算计”和“讲求实际”的意味。例如,亚特兰大的经济学家年会通常在每年元旦后第一个周末举行,选择这个时间,除了因为此时正是大多数大学放假的日子,还有一个重要的考虑是,由于此时间段为商务旅游的淡季,酒店价格往往处在全年最低水平。

      如果说以上个案不具备代表性,那么一系列实验研究的统计结论似乎更能印证“经济学家比其他学科的学者更为吝啬”的观点。弗兰克和吉洛维奇等人通过邮寄问卷的方式调查了大学各学科教授的捐款额度,发现经济学教授在捐款额度最小的群体中占有很大比例。而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似乎也受到了“传染”。鲍曼等人的研究发现,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不愿意捐款做公益,其他科系的学生在选修了经济学入门课后捐款的比例也会出现明显下降。弗兰克和吉洛维奇等人还发现,在“最后通牒”游戏中,对于10美元的分配方案,作为提议者(即首先声明自己和对方各得多少的一方),经济学专业学生提议自己拥有的金额大大超过非经济学专业学生;而作为反应者(即提议者提出方案后选择是否接受的一方),他们愿意接受的金额又远高于非经济学专业学生。马维尔和埃姆斯通过公共品投资实验也发现,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更少将资金放入公共账户,出现了所谓的“搭便车”(free-ride)行为。这些研究结果都说明,经济学专业学生更倾向于将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视为是合理的。

      弗兰克和吉洛维奇等人考察了经济类和非经济类专业学生在“囚徒困境”游戏中的表现后发现,相比非经济类专业学生,经济学专业学生更少选择合作策略。笔者所在研究小组也考察了经济学专业学习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我们发现,经济类学习时间的增加可能是导致大学生人际信任下降的原因。我们从某财经类重点高校本科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中抽取290名被试,采用2(年级:大一年级与大三年级)×2(专业:经济类与非经济类)的被试间设计,并使用罗特的人际信任量表(ITS)测量人际信任值,结果发现了专业类型和年级对信任水平的显著性交互作用,经济类和非经济类专业的大一学生在人际信任水平上无显著差异,而经济类专业大三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则显著低于同年级的非经济类学生。这一结果说明,从大一到大三,不同专业被试的人际信任水平表现出不同的变化模式:非经济类专业被试的人际信任水平未随年级的升高出现显著变化,而经济类专业被试的人际信任则随年级升高表现出明显的下降。

经济学让人变得“更好”?

      然而,经济学赋予相关学习者的诸多长处和优点也不应被忽视。很多例证都表明,经济学确实在很多方面让人更加理性、更少盲从以及具备更强的规范意识。例如,经济学家贝特西·史蒂文森就曾辩解说,经济学家并不是“小气”和“吝啬”,而是关心经济效益的丧失,经济学家往往不愿支付社交礼品支出,因为这在他们看来纯属浪费。经济学家并不是真小气的另一个例证是,他们更在乎时间成本,有时为了节省时间宁可花费金钱。鉴于对赌博概率的透彻了解,经济学家很少参与赌博,这也充分说明经济学家更为理性。此外,一些研究结果证明经济学者或经济类专业学生在某些情境下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如研究者拉班德和贝尔发现,经济学教授在按期付款方面表现出的诚实程度高于政治学和社会学教授;耶策尔等人故意将装着钞票的信封丢弃在经济学和非经济学学生上课的教室中,结果发现经济学学生更有可能将其归还。可能的解释是,经济学学习增进了学习者的社会或团体成员意识和契约意识,并更可能高估不诚实行为所带来的风险。而经济类专业学生人际信任度降低也有一定积极的意义。众所周知,经济类专业学生将来可能投身的是金融、证券、投资等行业,较低的人际信任水平有利于谨慎和理性地防范和规避潜在的风险。

       经济学到底让人变得“更好”还是“更坏”,两种观点都有经验和实证的证据作为支持。但无论何种观点,都说明经济学学习对人性和人性观的改变作用确实存在,只是作用在不同方面并有不同的表现而已。人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消弭不利的影响、放大积极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确立和普及,人性观和信任受到了波及,所以不仅大学生,以至于全社会似乎都被经济学的人性观所改变,这种人性观的变迁从客观上迎合了外部不确定性快速增长的变化,二者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社会整体信任水平的下降。从重建和提升社会信任的角度出发,树立正确的人性观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规范个体自身的行为,同时有助于在社会交往中促进合作行为的产生,减少盲目博弈,降低交易成本,进而冲抵社会转型带来的不确定性,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和稳定的社会秩序。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心理学系)


版权声明:本文仅限用于学习、交流、欣赏和研究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同时,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信息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rcol@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心象学”和原作者。
返回列表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5256568989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400-123-4568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