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 138-8086-8784
XINXIANG 心象知识

心理自愈:灾后“创伤后综合症”的心理援助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心象学 栏目:心象知识 日期:2023-03-10 阅读:2299

   【心理援助】 灾难过后,心理上强烈的惊吓和悲恸刺激会使受灾者处于一种非正常的心理状态,如不及时给予心理援助,很容易产生“创伤后综合症”。

    “4·20”雅安地震又一次牵动了中国民众的心,各大新闻媒体均对此次灾难给予了及时、全面的报道。然而,大众以及媒体往往只关注灾难对生命和财产产生的破坏效应,但灾难的巨大破坏性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还表现在人的心理层面。地震给人心理造成损伤的发生机理远比躯体损伤复杂,它既可能是因身体受伤而引发的心理问题,也可能是因为个人难以承受家毁人亡、亲朋离散的打击而造成的心理创伤,还可能是因为个人难以适应环境而出现的心理活动失调。地震给人们造成的心理伤害是无形的,但它的影响却是巨大而极具破坏性的。

心理自愈:灾后“创伤后综合症”的心理援助

    灾难过后,心理上强烈的惊吓和悲恸刺激会使受灾者处于一种非正常的心理状态,如不及时给予心理援助,很容易产生“创伤后综合症”(Post-Traumatic Symptom Disease, PTSD)。其主要表现有:第一,暂时的心理麻木感、恍惚感、对周围环境的觉察力减弱、暂时性失忆等;第二,灾难事件持续的再体验,反复出现灾难的情境、梦魇、错觉;第三,逃避明显会引起灾难回想的刺激,如相关的谈话、活动、地点或人物;第四,过度焦虑或警觉,如失眠、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惊吓等。如果上述症状在灾难后立即或几天后出现,并在三个月内逐渐消失,称之为急性PTSD;如果超过三个月仍未消失,则称为慢性PTSD。值得注意的是,慢性PTSD若得不到干预或治疗,将可能持续数年,甚至一生。除受灾者外,那些即使没有亲身经历过灾难的人,看到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受伤或去世,也会在心理上产生恐慌和不安全感,甚至带来持久的心理创伤。因此,合理且有效的心理援助就显得非常重要。心理援助通常可分为心理自助和心理他助。

    心理自助是指人们在遭受巨大心理打击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心理调适、心理暗示,尽快摆脱地震和刺激在心目中造成的强烈恐惧和心理创伤。通常,较为合理、有效的应急心理自助方法有:一是学会倾诉,把压抑在心中的痛苦和恐惧向身边的人们说出来,这是心理自我调适最好的办法;二是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充分利用救助治疗的休息时间,适时适度地放松休息,减少不必要的社会活动,提升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整能力。

    心理他助是指在自身无法摆脱心理阴影的情况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向心理学工作者咨询,寻求帮助。合理、有效的心理他助方法有:一是认真倾听。避开治疗的时间,在相对安静的医护人员休息区域,让受灾者充分放松,如实表达出地震后的内心感觉。此时,咨询师需要专心倾听他们说话,给其足够的时间倾诉,尽量不要打断他们,借着目光的注视和恰当的姿势或动作,让他们体会到咨询师的全身心接纳。适当询问一些简短的问题,注意对方言语和非言语信息,让他们尽情释放内心的沉重负担。二是亲切陪伴。受灾者在灾后救援时非常需要陪伴,这会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因此,受灾者身边应尽可能地配备一些心理学工作者,去倾听每位受灾者的叙述,理解并同情当事人的恐惧心理。遇到极度悲伤的人,比如正在痛哭的受灾者,不要阻止他的痛哭,而是陪伴在旁边,哪怕不说一句话,只是默默地搀扶着他或紧紧地拉着他的手,适时地递给他纸巾,这都是很好的支持,要让他把心中痛苦的情绪尽情地释放出来,这对平复受灾者的情绪帮助很大。三是淡化转移。受灾者有时会因悲痛和无助,转而抱怨、气愤,甚至责怪医务人员。这是很正常的反应,尽量不要激动或生气。尊重且接受受灾者的情绪波动,并给予支持,陪伴他们一起解决问题,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帮助他们分清问题的轻重缓急,协助他们设定可以恢复正常生活的具体目标及行动步骤。当他们采取实际行动解决困难时,立即给予鼓励与肯定。

    在进行心理治疗时,要注意安抚用语。救援人员或心理学工作者在救助受灾者时不可避免地要对他们说一些安抚性的话语,如若表达不当,不仅不会起到安抚作用,甚至还会事与愿违。比如:

    “你不应该感到悲伤或哭泣,你应该坚强。”——受灾者的任何感觉都是真切的、不可被否认的,这类安抚用语并没有起到疏导作用。

    “你能活下来真的很幸运。”——幸存者很可能会抱怨自己为什么没有陪亲人一起死去。

    “你的家人去了另一个更安详的地方。”——这只是你个人的看法,并不是所有幸存者都与你的看法一致。

    “时间会抚平一切的创伤。”——重大创伤性事件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的生理阈限和心理负荷,将是受灾者一生都无法忘记的伤痛。

    “过去的生活会回来的。”——灾难已经发生,死去的亲人不能复活,受灾者是不可能再回到过去的生活轨迹之中的。

    “对于你所经历的痛苦和危险,我感到很难过”、“这不是你的错,你的反应是遇到不寻常的事件时的正常反应”、“事情可能不会一直是这样的,相信它会好起来的,而你也会好起来的”。此类安抚用语可能会更有效些。

    我们不能从自我角度出发,更不能站在一个救命恩人的位置去安抚受灾者的心灵。在那种情境下,我们不能用常态的眼光去看待非常态的事情,而应认识到受灾者心灵上的任何感受都是合情合理的。走过去,握着他们的手,看着他们的眼睛,无言地陪伴,倾听他们的述说,或许就是最好的安抚方式。我们不是救世主,而是共同的亲历者、不愿退缩的陪伴者。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系)


版权声明:本文仅限用于学习、交流、欣赏和研究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同时,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信息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rcol@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心象学”和原作者。
返回列表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5256568989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400-123-4568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