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 138-8086-8784
XINXIANG 心象知识

本土特色的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获得国际影响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心象学 栏目:心象知识 日期:2023-02-03 阅读:2360

【学生心理】西南大学张大均教授撰写的专著《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及实施策略》,在美国出版并面向全球发行。该书的出版说明,中国心理学者立足本土的研究——心理素质研究,得到了国际学界和同行的认可,是中国心理学走向世界的成功尝试。

本土特色的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获得国际影响力,

  西南大学张大均教授应美国NOVA科学出版公司约稿,以其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类)项目“学生心理素质培育模式及其实施策略研究”结题成果为基础撰写的专著Methods and Implementary Strategie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uzhi(《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及实施策略》),2011年在美国出版并面向全球发行。

  该书出版后很快被列为亚马逊书城的上架书,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张厚粲先生评价该书:“从另一个侧面标志着中国心理学的迅猛发展和取得的国际地位。内容上既不愧世界水平,又保持着中国特色。”该书的出版说明中国心理学者立足本土的研究——心理素质研究,得到了国际学界和同行的认可,是中国心理学走向世界的成功尝试。

  心理素质研究既是近年来中国心理学研究本土化的重要体现,又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中国教育改革深化中备受关注的话题。由于科学心理学源自欧美,在西方心理学中并没有心理素质概念及其研究。十多年来,张大均教授带领的团队从素质教育目标和青少年健全发展需要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地系统探讨学生心理素质及其培养问题,首次科学全面地诠释了素质和心理素质概念,提出的“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的心理素质定义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张大均教授主张将学生心理健康与健全心理素质结合起来研究,认为健全的心理素质是人积极的、内在的心理品质,强调通过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在发生源上解决其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首部在国外出版的心理素质研究专著,该书凝结了张大均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的心血和智慧。初览该书觉得它不但观点新颖独到、创新性突出,而且内容丰富实在、理论联系实际紧密,从心理素质概念的界定、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的构建,到心理素质培养实施策略的开发,都建立在系列的实证研究基础之上,有力地说明了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及相关实施策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研究中的一项有国际影响的代表性成果。

  科学无国界,尽管心理素质研究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点,但也并非与西方心理学无对接之处。实际上,在西方心理学中,也可以找到“与我约同”或“为我所用”的相关理论。例如,西方心理学中的“psychological resilience”(译作心理韧性)一词,即为西方心理学研究者从西方文化的角度提出的一个与心理素质相关的重要概念。心理韧性理论认为,面对外界压力事件,心理韧性强的个体能够从容应对,这与张大均教授提出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缓冲器”的观点不谋而合,两者都对应了新千年以来国际心理学界的一个新的思维方式:从积极角度出发去探讨人性的发展,即积极心理学思想。心理素质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存在诸多共通之处。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从只重视对个体缺陷的弥补、伤害的修复转移到加大对人类自身存在的诸多正向品质的研究和培养;提出积极预防的思想,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来自于在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与此类似,心理素质理论认为,心理素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认知特质、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两者之间是“标”与“本”的关系:心理素质水平高,则能形成一套有效的防护体系,有效防止心理问题的发生。因此,从心理素质培养的角度入手,从认知、个性和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可以更为有效地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这也许是由张大均教授领衔的心理素质本土化研究之所以能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产生国际影响的重要原因。

  该书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和多方面建树,而且强调心理素质培养的可操作化,解决了以往素质教育中“无从下手”的窘境。该书提出了“专题训练”、“学科渗透”、“计算机辅助”、“审美熏陶”以及“家校结合”等具体的心理素质培养模式,解决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的不足,将心理素质的培养带入课堂及家庭中,让学生通过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心理健康。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分会副理事长)


版权声明:本文仅限用于学习、交流、欣赏和研究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同时,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信息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rcol@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心象学”和原作者。
返回列表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5256568989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400-123-4568

二维码
线